【文汇报】推动更多高质量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上海-英国医疗创新研讨会”在沪召开

作者:唐闻佳 来源:文汇报发布时间:2024-03-24浏览次数:211

今天,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与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举办的“上海-英国医疗创新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政府的代表、两院院士、高校教授、跨国医疗机构负责人等150余人与会,共同剖析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为进一步集聚全球医疗创新资源、跨国医学交流合作、实现高质量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研讨新模式。双方还围绕在医学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一些新思路。

研讨会上,市卫健委主任闻大翔、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包迈岫致开幕辞。市卫健委主任闻大翔、英国驻华大使馆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参赞安睿辉作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吴韬、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郑加麟,以及英国伯明翰大学副校长弗兰普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肯尼、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协理副校长黄良凤、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尔顿教授等专家作学术演讲和专题讨论。

上海是中国医疗资源最集中、医疗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目前,上海常住人口约2500万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超过6500家,年门急诊量超过2.5亿人次、出院人数超过560万人,形成了由36所市级医院、140家区级医院和24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近年,上海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在技术创新方面,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医学中心和重点专科。目前,全市已有9家国家医学中心、8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均全国领先,代表了国内乃至国际最高水平。聚焦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上海推动医疗机构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临床试验,2023年新增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3608项、授权专利3791项、专利转化296项,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推出了国际首个miRNA肝癌诊断试剂盒、世界首台2米PET-CT等重要创新成果,在手术机器人应用等方面居世界前列。

在模式创新方面,上海自201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医联体探索,推动市级医院、区域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专科医疗联盟合作,目前已组建55个区域医联体,实现区域、中西医、专科专病的“全覆盖”。上海构建起覆盖疾病预防、医疗诊治、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四位一体”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在医疗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海形成了“1个市级平台+16个区级平台”整体架构,覆盖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此同时,推动新兴技术与医疗行业融合发展,将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学结合、开展辅助诊断;运用5G技术,探索“上车即入院”智慧急救模式;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中医药生产、使用全产业链“一屏可见”。

在业态创新方面,2018年,上海出台“健康服务业50条”,明确聚焦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保险等重点领域,在全市范围统筹推进健康服务业园区布局。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已集聚1000余家行业知名机构,是全国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集群;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引入了美国、新加坡等国际知名机构。推动发展国际医疗,本市全部医疗机构均可向外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中外资合资/独资医疗机构31家,占全国的10%。2023年,上海启动高水平公立医院国际旅游试点,2023年,13家试点单位国际医疗部共服务26.9万人次、业务总收入达到16.6亿。

在管理创新方面,上海推动医疗卫生领域数字化管理,建立医院监测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平台,提高对全市公立医院管理的信息化监测与评价能力。目前,该工作已覆盖全市所有二三级医院、健康档案覆盖全市常住人口,并在多场景实现卫生监督和管理的可视化。

闻大翔告诉记者,本次研讨会是由上海市卫健委与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举办的一次高层次、规模较大的学术交流活动,来自英国和上海的医学领域顶尖专家就医学科技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医学科技成果的推进策略、数字时代的跨地区、跨学科医学教育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双方开展研讨的同时,英国代表团还将实地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上海重点医学院校、医院,深入交流在医学教育、临床能力建设、生物医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更高水平合作的可能。

原文链接:https://whb.cn/commonDetail/924424

责任编辑:付超杰